月光像一把钝刀,割不开广东深秋浓稠的夜。
云浮市镇安镇,白沙河水在群山间疾行,几束头灯的光柱划破黑暗,中铁十四局精测队员们,正顺着深南高铁沿线崎岖的山脊缓慢前行。他们手提肩扛,带着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和铟钢尺,一步一顿,走向下一个控制点。
在山林间开展精密测量(崔磊 摄)
“找点—设站—测量—记录”,这样的动作在山林间不断重复。从凌晨到拂晓,他们要翻越两三座山头,步行五六公里,直到晨光熹微才收工返程。
“为什么总是在晚上工作?”面对这个问题,精测队负责人崔磊的回答很简单——“为了‘准’”。他解释说,高铁控制网精度要到毫米,白天气流扰动、地面震动和电磁干扰都会影响数据真实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仪器才能捕捉到最准确的数据。
“白天求快,夜里求准。”这句行业老话,让他们甘愿做一群“守夜的人”。
精测队员在深山中寻找点位(崔磊 摄)
这支8人的队伍成立于2023年8月,由该公司从各单位抽调的测量好手组成,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主要任务是开展“控制网复测”,保证已有控制点的稳定性。设计单位布设的一级点一般间隔约四公里、二级点间隔不到一公里,他们还要在这些点之间增设新的“加密点”,串起一条更密实的线,让施工有据可依。
对队员们来说,傍晚六点才是他们的“清晨”,当小镇陆续亮起灯火,“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匆匆扒两口饭,背上几十斤重的设备出发。他们的装备价值不菲,八台天宝R12GNSS接收机、两台徕卡LS15电子水准仪,总价值超过百万。但再贵的仪器也得靠人力背上山,车子开到没路的地方,然后是负重十五公斤的漫长徒步,这一走往往就是一整夜。
“摸黑蹚泥是家常便饭,有时一脚下去,鞋子陷在烂泥里半天拔不出来。”26岁的张冬旭说,他虽然工作不到4年,却已经是参与过多个项目、经验丰富的“老兵”了。“你看我这双鞋,一个月磨坏一双。”他指着自己的脚,些许开胶的鞋底沾满黄泥,微信运动排行常年被他霸榜。“每天不走够两万步,反倒觉得今天的活还没干完。”
南粤山林气候多变,天气预报常常不准,大雨说来就来,但队员们早有预案——仪器用塑料袋裹上三层,封口扎紧。有一次在山里突降暴雨,他们裹紧了仪器还不放心,大家都弓着身子给仪器挡雨,任凭雨水噼啪打在后背上。“那时候真觉得时间是被雨滴数着的。”张冬旭回忆道,“但是精测任务摆在那,我们得赶在下山之前完成。”
夜间开展二等水准测量(崔磊 摄)
这份昼夜颠倒的坚守,让队员们和家人的生活总隔着一段默契的“时差”。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崔磊对此感触尤深。“老二睡前给我发的语音,是我的‘清晨问候’。”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留言,声音很轻,脸上的笑容却带着歉意,“常常是我这边忙完,她都已经上学了。她妈妈总会告诉我,女儿说在梦里给我留了一盏灯。”一条条未能及时回复的语音,成了父女间独特的纽带,连接着黑夜和黎明,也承载着家人无言的支持。
精测工作环境艰苦,却没有人想过放弃。“每次看到新闻上说公司参建的哪条高铁通了,我就知道那里面有我们走过的夜路。”崔磊望着远方点点灯火,“这么一想,值了。”
过去,该公司高精度复测任务大多需要委外测量。“像广湛铁路项目,一次委外费用在五十万元左右,一年两次就是一百万元。”崔磊说,现在精测队由公司工程管理部根据项目需求统一派工,成本约为以前委外测量的四成。两年多来,精测队已先后完成了汕汕铁路、广湛铁路等八个项目的二十二轮复测任务,累计为该企业节支三百余万元,远超自建团队的成本。
比经济账更重要的,是他们培养了一支能够独立完成高精度测量的专业队伍。平面位置误差不超过一毫米、高程误差小于半毫米、点位变化控制在五毫米内……这群年轻人用近乎固执的专注,守护着毫厘之间的精度,让一条条高铁在山河之上如期启程,安稳飞驰。
天边泛起鱼肚白,远山轮廓初现。崔磊招呼队员们收起脚架、装箱上车,准备回到项目驻地处理数据。那些由他们一遍遍校准、一次次加密的控制点,静静地伫立在黎明中,等候未来某一天,钢铁长龙以350公里的时速平稳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