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从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来喜讯——由中铁建设中原公司承建的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技术项目附带工程在国庆期间顺利交付。竣工仪式上,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发亮从巴新东高地省政府官员手中接过“特殊贡献奖”时,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这块沉甸甸的奖牌,不仅见证了又一个“一带一路”民生项目的圆满落地,更铭记着一群中国建设者不懈的坚守与奉献。
2019年的夏天,张发亮加入中铁建设,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页。与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多变的现场状况、严谨的技术规范,也曾感到迷茫。“那段时间,我经常对着图纸研究到深夜。”张发亮回忆道,“但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质量负责。”正是这份责任心,让他从未止步于困难。白天,他在工地上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反复核对技术参数;夜晚,他挑灯钻研,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直到把问题彻底“啃”下来。日积月累,青涩的“小张”渐渐褪去,成长为团队信赖的技术骨干。
2020年底,该公司海外发展战略的号角吹响。面对未知的异国征程,张发亮主动请缨。“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历练。”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他告别亲人、独闯海外的勇气。初到项目所在地,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施工标准不一等困难接踵而至,加之疫情肆虐、物资短缺、物流受阻,每一个难题都考验着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与团队并肩作战,凭借顽强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和日夜不息的坚守,硬是在逆境中闯出了一条路。
张发亮与当地工人探讨图纸(中铁建设中原公司 供图)
“再大的问题,一点一点啃也得啃完;凡事不能差不多。”这句话,张发亮常说,也一直在做。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支撑他走过了四年多的海外岁月。
随后的几年里,他又连续参与了办公楼、建材超市、公寓等多个旧楼翻新项目。旧楼改造,远比新建项目更具挑战——工序错综复杂,突发状况频发,材料条目繁多,协调难度大。面对这些,张发亮从不回避。他与团队集体积极研讨,向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请教,深夜伏案研究图纸与工法。渐渐地,这个曾经“埋头干活”的技术员,蜕变成了能统筹、善协调、敢担当的现场负责人。
2024年,张发亮肩负重任,只身奔赴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技术项目现场,首次以现场负责人的身份独当一面。“一直在路上”,成了他这些年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该项目是中国与巴新合作的重点民生工程,承载着深化中巴友谊、推动农业进步、改善民众生活的重要使命。然而项目启动初期,资源匮乏、人手不足、管理薄弱,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那段时间,我几乎跑遍了巴新的主要省份。”张发亮回忆。考察供应商、对接当地企业、借鉴成功经验、整合各方资源……张发亮从零开始,带领项目团队一点点搭建起项目的骨架。
“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对工程负责,就是对生命负责。”这是张发亮始终如一的信念。他在现场推行“紧盯工序、按天排计划、严推方案、定期复盘”的管理模式,与工人同吃同住、并肩劳动,确保项目不仅在技术上过硬,更在推动农业技术普及、提升农民技能、改善当地民生方面发挥长效作用。经过数月的奋战,项目终于在巴新独立50周年庆典前圆满交付,赢得了业主与政府的高度赞誉。
目前,该工程已然成为当地政府的名片工程,中国驻巴新大使馆、东高地省政府、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各方人员前往现场参观,持续擦亮“中铁建设”品牌。
四年的海外磨砺,让张发亮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稚嫩走向担当。如今,站在该公司“海外优先”战略的新起点上,这位“老海外”依然满怀激情:“虽远在异国他乡,但能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持续推进这样的民生工程,是我最大的荣幸。”
如今,在该公司全面贯彻“海外优先”战略背景下,张发亮再次站在了新的起点。面对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舞台,他依然初心不改,步履不停,满怀激情地迎接下一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