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米高的海拔,碎石路藏在积雪里,延伸进白茫茫的云雾。曹海勇背着20斤重的测量设备,挪步时需紧紧盯着路面稳住身子,凛冽的风刮得他脸颊生疼,工作服也被寒气裹得冰凉。
这片碎石遍地的高原之上,定格过他无数次在预定点位俯身调试的模样 ——就像11年前,那个攥着测量手册的技校毕业生,第一次在祁连山隧道扶水准尺时,连指尖都忍不住因寒冷发抖的青涩。
在隧道内进行测量( 张斌 摄 )
苦寒里淬炼的初心
“第一次上工地,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仪器瞄准时嘴里呼出的寒气在仪器的目镜上结成霜,我只能带有温度的布一次一次的擦拭。” 曹海勇说道。
提起2014年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的经历,曹海勇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初心的回望。
那时刚从中铁二十局技工学校毕业,便入职学校测量公司。他跟着师傅来到海拔3607.4米的隧道现场。高原的寒冷远比课本上描述的更刺骨。外出测量时,他背着设备在碎石泥泞里跋涉,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隧道里积水常常没过膝盖,雨鞋灌水后又沉又冷,出隧道没多久,鞋上的水就冻成了冰壳,抬脚都变得费劲。
更难熬的是夜晚的高原反应,稀薄的空气让他常常在半夜憋醒,头痛欲裂地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却没萌生过退意。
“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的农村出来,我就知道,没什么捷径可走。” 曹海勇说,祁连山的苦寒不是磨难,而是给职业生涯上的第一堂实践课。
夜晚,当同事们结束一天的劳累睡去时,他便开始研究仪器使用手册,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把每个细节都嚼碎了记在心里。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快速适应了艰苦的环境,更养成“把细节做到极致”的习惯,也让他认准了一个理,测量工作的精度,从来都是在艰苦里熬出来的。
在项目进行实地测量(张斌 摄)
把规范刻进骨子里的较真
在新疆和若铁路项目的沙漠腹地,沙漠里车辆无法行驶,只能头天备好食物和水,背着仪器和脚架,步行到达工作现场,稍远一点的地方要徒步走两个小时,沙漠里的沙子是软的,脚架根本踩不实,脚架不稳定数据精度难以保证。曹海勇盯着漫天黄沙琢磨半天,突然有了主意,将脚架最大限度踩进沙地里,再找到一些石头压在各个脚架上方增加脚架自身配重,一层不够就两层,试验了几次后,仪器终于稳住,测量误差被牢牢控制在毫米级。
“别人说我较真,其实我只是怕辜负手里的仪器。” 曹海勇说,刚接触测量工作时,从最基础的扶棱镜、记数据做起,但却从不放弃学习。在老测量员师傅进行选点时,他站在旁边仔细看,平差计算时,他凑过去记步骤,等空闲的时候就拿出稿纸反复练习。
第一次接触全站仪时,他连着几个晚上抱着操作手册逐页啃读,对着数据处理软件反复调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老师和前辈。短短几天,他不仅摸清了新仪器的用法,还总结出一套高效流程,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
在他的包里,放着多本测量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测量的误差来源、仪器故障处理方法,还有不同地形、气候下的操作技巧。“高温天气里要注意仪器防晒要给仪器打遮阳伞,隧道里得提前打开仪器适应现场温度环境校准仪器精度……”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都是他十多年来“较真”的见证,也是他眼里最珍贵的“技术宝典”。
从陕西安平高速到郑徐高铁,从郑万高铁到云南玉磨铁路项目,10多个省市的工程项目测量现场,都留下了他的测量足迹。盛夏延安黄蒲高速项目工地上,他站在桥墩上精准放样;重庆东环项目的深山里,他冒着雨反复核对控制点坐标……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测量数据是工程的眼睛,差一毫米都不行”。
参加中铁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职业(工程测量员)技能大赛(张斌 摄)
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匠心
10月16日,在中铁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工程测量员职业技能大赛的颁奖台上,曹海勇穿着蓝色工作服,手里捧着”二等奖”奖牌。奖牌上的微光,映着他脸上的笑容,也映着十多年来走过的路——从技校生到大专、本科的学历提升,从“扶棱镜的小工” 到公司测量骨干,从默默无闻到捧回奖项,每一步都踏实坚定。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对我们一线测量员的认可。” 面对奖项,曹海勇始终保持着谦逊。他总说,自己没什么天赋,只是比别人多了点钻研的劲。出差时在火车上背测量规范,睡前半小时梳理当天的工作难点,遇到新仪器、新技术就主动请缨参与,哪怕通宵达旦也要啃下来。
在中铁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职业(工程测量员)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张斌 摄)
“每次看到列车驶过自己参与修建的铁路,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曹海勇的手机相册里,除了家人的照片,最多的就是项目现场的影像。祁连山隧道铺轨时的场景,广深高速跨海大桥的夕阳…… 这些画面,都是他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精度书写匠心的见证。
11年光阴,他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技术尖兵,从高原极寒走到沙漠酷暑,变的是工作地点和项目难度,不变的是对精度的执着、对匠心的坚守。“测量工作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苦,无疑是紫外线强点,离家远点,食宿条件差点,却让我见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面对测量工作的辛苦,曹海勇轻描淡写地说道。
如今,曹海勇依然奔波在测量一线,用仪器捕捉坐标,用数据诠释精准。他以毫厘为尺,丈量着祖国大地的广袤;以坚守为笔,书写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山河之间,那些经他精准测量的每一条线路、每一个点位,都成为镌刻在大地上的精度印记,也见证着一位逐光者,用初心与匠心绘就的山河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