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家规为镜守牢工程监督廉洁防线——《红色家规》读后感 |
| 作者:王欢 时间:2025-11-10 |
| 【字号:大 中 小】 |
|
合上手中的《红色家规》,心中难以言喻的敬重与温热久久不能散去,只因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革命先辈对家人的殷殷嘱托,更是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的信仰准则与廉洁底色。作为中铁二十二局的一名纪检专员,书中那些“不搞特殊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家规故事,恰似一把把标尺,既丈量着革命先辈的精神高度,也为我在工程领域开展纪检监督工作提供了鲜活的行动指南,让我对“如何守好工程廉洁关、如何当好纪律守护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红色家规的核心,是“公私分明”的底线意识,这恰是工程项目监督的“第一道防线”。书中记载,方志敏同志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却始终严格要求家人“一切均从清贫出发”,绝不占用公家一分一厘;习仲勋同志定下“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的家规,教育子女“夹着尾巴做人”,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些故事让我联想到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从招投标、物资采购到施工管理、资金拨付,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资源与利益,稍有不慎便可能滋生腐败。作为纪检专员,我必须将“公私分明”的红色家规融入日常监督:在招投标环节,紧盯是否存在“人情标”“关系标”,坚决杜绝“公权私用”;在物资采购中,核查供应商资质与价格合理性,防止“利益输送”;在资金使用上,跟踪每一笔款项流向,确保专款专用。唯有像革命先辈那样,把“公”字刻在心里,把“私”字锁在笼里,才能守住工程领域的廉洁底线。 红色家规的灵魂,是“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这正是工程纪检专员的“立身之本”。《红色家规》中,彭德怀同志对自己的“苛刻”令人动容——他拒绝为家人安排工作,甚至不允许亲属搭乘公家车辆;董必武同志始终以“我是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殊”要求自己,连一块肥皂、一支牙膏都坚持自费购买。这些先辈用行动诠释了“正人先正己”的深刻道理,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监督者,若自身不廉洁,监督便失去了底气与公信力。在工程项目中,纪检专员难免会接触到施工方、供应商的“围猎”与“诱惑”,此时唯有以红色家规为“戒尺”,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宴请、礼品,不泄露监督信息,不干预工程正常推进,才能以“自身净”保障“监督硬”,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红色家规的底色,是“担当为民”的使命情怀,这更是工程纪检工作的“价值导向”。革命先辈立下家规,不仅是为了约束家人,更是为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毛泽东同志要求子女“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焦裕禄同志叮嘱家人“不能搞特殊,要和群众一样”。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每一个工程项目,无论是道路桥梁、水利设施还是民生工程,最终都要服务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纪检专员,监督的最终目的不是“挑错”,而是保障工程质量过硬、资金使用高效、群众利益不受损。因此,在工作中,我既要紧盯工程质量安全,严查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等问题,防止“豆腐渣工程”损害群众利益;也要关注农民工工资发放,督促施工单位按时足额支付,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工程监督,让工程建设在“阳光下”推进,真正把工程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廉洁工程”,以监督实效践行“担当为民”的红色家风。 《红色家规》虽薄,却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力量。作为工程项目纪检专员,我将以红色家规为镜、为尺、为戒,把“公私分明”的底线、“严于律己”的自觉、“担当为民”的情怀融入每一次监督、每一项工作中,守牢工程领域的廉洁防线,为工程项目高质量推进保驾护航,让红色家风在新时代的工程建设中焕发新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