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慰高潮

精细化管理让盾构物资“物尽其用”

作者:肖雨  时间:2025-10-14  【字体:

8月17日,随着“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胜利贯通。捷报传来时,中铁十四局黄岗路黄河隧道项目物资管理部部长刘浩和仓库管理员邹齐伟正在仓库进行最后一次盘点。

“管片防水材料、定位棒、剪力销……全部用完,零剩余。”邹齐伟的声音里难掩激动。与隧道顺利贯通同步实现的还有盾构物资“零剩余”,这场贯穿隧道建设始终的物资管理“绣花活”,也随着隧道贯通画上圆满句号。

“物资管理可不是简单的出库入库。”邹齐伟说。每天,当物资仓库的卷帘门缓缓升起,他走进仓库,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扫描大件存放区的“定位棒”。

“库存2160根,这个数量可以满足现场3天的使用量了。”邹齐伟在记事本上轻轻画了一个勾。这座整洁有序的仓库,正是盾构机高效运转的“粮仓”。

整齐的物资仓库(赵荣发 摄)

走进仓库,千余项物资被科学划分。配件类、耗材类、电器类、防护类等区域一目了然;油脂泵泵杆、拼装机负压开关等精密配件,被妥善安置在定制泡沫卡槽中;管片螺栓、剪力销码摆放成整齐的立方体;就连油漆桶的标识都统一朝外。

盾构机在地下掘进,一个小配件缺位都可能延误进度,尤其在黄河水下施工,丝毫马虎都可能引发风险。

为匹配盾构掘进的“快节奏”,刘浩带领团队主动出击,将物资管理从“被动补库”转向“主动谋划”。每月初,物资部的办公室总是格外忙碌,工程部报来了掘进计划,机电部列出刀具更换需求,邹齐伟则手持实时库存台账逐一核对。

在计算循环水气管需求量时,邹齐伟根据掘进160环的计划,加上5%的预留量,写下了168根的采购计划。刘浩却提醒道:“公司库房管理系统显示其他项目有200根同型号闲置水管,可以协调调配,既省采购时间又降成本。”这样的跨项目协同,如今已成为物资管理的常态,有效杜绝了“有闲置仍采购”的现象。

盾构施工现场(赵荣发 摄)

物资入场验收更是严格把关。一批管片螺栓运抵现场,邹齐伟与盾构地面主管石连臣随即开始联合验收。石连臣在检测中发现,部分螺栓同轴度不达标。“这5根弯曲过大,影响安装,必须退货!”邹齐伟当即拍照留存,并通知供应商现场确认。刘浩表示,仅去年他们就拦截了5批不合格物资,牢牢守住“入口关”。

在领用环节,项目严格执行“以旧换新”制度。起初,掘进班班长文明明对此不解,“用完的密封件为何非要交回?”直到邹齐伟拿出旧件影像资料,指出安装角度偏差导致的磨损问题,文明明才恍然大悟。随后,他组织班组练起了标准化安装技巧,不仅延长了密封件寿命,更实现了物资使用“零损耗”。后来,仓库中的旧件都成了“活教材”,每一件都标注损坏原因。

从需求提报、跨项目调配,到联合验收、以旧换新,这套精细化管理“组合拳”,让千余项盾构物资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据项目物资台账统计,隧道建设所需的管片螺栓、定位棒等核心耗材剩余量不到0.3%,循环水气管、密封件等辅助物资利用率达99.8%,甚至连油漆、焊条等小额耗材都实现了按需领用、零积压。

站在贯通的隧道中,项目高级工程师周祥感慨道:“盾构掘进是硬功夫,物资管理却是绣花活。”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细致,不仅为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的建设筑牢物资保障,更以99.5%以上的物资利用率,书写了项目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慰高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414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邮编:100855